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通稿

IM体育:热点透视丨破解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匮乏短板须综合施策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稳定工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工信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2023年至202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平均增速5%左右,电子信息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24万亿元。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态势如何?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应采取哪些更为具体的落实措施?如何吸引及留住电子信息技术高科技人才?本期热点透视围绕以上问题进行探讨。

  工信部、财政部近日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2024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提出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紧跟信息技术发展前沿,支持建立产学密切结合的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鼓励企业与高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现代学徒制试点计划。电子信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对于稳定工业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关键在创新,根本在人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程中,新一代信息人才已成为电子信息产业竞争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电子信息产业仍面临高端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低端熟练技术工人不足、人才流动性大以及地区分布不均衡等情况。在高端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方面,科技含量要求较高的部门,人才所占比例偏低,技术工人文化程度和技术等级偏低的较多,高的较少,年龄大的偏多,年轻的少。在地区分布方面,应用电子技术人才主要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聚集。同时,高校毕业生大多向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汇集,而西部地区、小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非常有限。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姜奇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面临高端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缺乏等情况,这涉及人才生成机制。目前,电子信息技术高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存在院校生产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或错配等问题。因此,姜奇平建议,可以学习印度在IT教育方面的经验。一要有高端的战略定位。二要引入企业导师制,以此来实现人才面向市场的速成,压缩人才离开院校才开始学习的时间成本。此外,在姜奇平看来,院校专业设置不是软件,而是软件工程,其目的是培养将才、帅才,不仅仅是培养战士,人工智能也是如此。中国产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专委会主任委员刘大成则从三方面分析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匮乏的原因。他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一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相脱节,有关部门对职业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对职业教育存在歧视现象,职业技术工人待遇不高、回馈机制不灵。这导致在电子产业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和从理论向生产转化的高技术员工出现严重匮乏。二是缺乏高新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育机制,资本和技术融合发展的机制不足,缺乏对人才创新的容错能力,导致标准化人才很难挑起创新的大旗。三是由于产业、资源和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不平衡IM体育,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人才急剧向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地区汇集,进一步加大了人才在区域分布上的不平衡,结果导致在发达地区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而在欠发达地区人才又极度匮乏。如何解决人才匮乏的短板?刘大成认为,首先,加大人才培养的体系建设,分层次培养人才。一方面要适应产业结构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给予一些基础理论领先的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多的自由度。其次,高校、职业院校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色,走小而美、专而美的人才培养之路,不要千校一面。再次,建立完善的技术职业人才评价体系,要塑造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在物质激励基础上要增强荣誉激励机制,让人才能够得到更好的社会回馈和激励。最后,政府要加大对职业院校相应专业培养的支持力度,使得学校乐于去和企业合作,形成校企深度融合、实现共赢。“而在解决区域人才分布不平衡问题上,可能需要市场的无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相互融合,有效平衡结构。”刘大成表示。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源泉,人才是创新的重要驱动力,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应如何吸引并留住科技人才?姜奇平认为,这涉及人才留驻机制。一要改变传统的资本、劳动力二元机制,需要把人才当做人力资本来看待,让人才在打工状态不只是分配工资,而是分配剩余。二要让人才参与自主决策,实现从雇佣制向合伙制的转变,让电子信息科技人才凭借劳动率获得要素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强调的。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