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新闻中心 > 领导活动

IM体育: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教育数字化”,为高校“如何培养人”指明了方向。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要求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在此背景下,如何将信息技术赋能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发挥好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培养好堪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是亟需深入研究的时代新命题。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必然依靠教育现代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更新迭代,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应用,教师教育适应数字化发展变革,不断构建智慧教育新生态,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信息技术融入“大思政课”建设成为了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新样态,使课堂讲授方式和学习方式充满数字味、新潮味、时代味,符合当代大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接受度高的学情需求,契合学生成长与时代发展之需,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IM体育,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等根本问题,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的融入,赋能“大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整合构建了高质量的思政数字资源库,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延伸,丰富了教学方式,走进了青年学生;充分利用VR/AR技术开展了沉浸式教学,提高了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增强思政教学的说服力,引导了青年学生;智慧教学充分实现教育个性化和精准化,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使命与责任,赢得了青年学生。然而,当前信息化条件下,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一定的挑战。第一,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时代发展要求存在现实矛盾,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条件改革不够,教学载体应用不新的困境。信息技术推进思政课改革,不单单是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更是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多维度的创新和改变。当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对于如何使用新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各环节,如何利用数据有效分析学情,如何利用技术开展多维度教学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第二,学生对优质数字资源需求与现实供给不足的矛盾,思政课教师对资源挖掘不深,课堂吸引力不够。当前由于部分高职院校不重视思政课信息化建设以及投入经费等限制导致数字资源建设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一些高职院校资源数字化转化较少且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高职院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要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提升自身信息化技术和水平,持续加大思想性、理论性优质资源供给,丰富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思政课教学要适应信息化时代青年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指导,紧扣数字中国和数字教育时代需求,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向纵深发展,从信息技术赋能建设育人“大课堂”、培育思政“大师资”、搭建育人“大平台”等方面赋予思政课改革创新新动能,不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推动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

  一是信息技术赋能数字资源建设,构建多维内容的“大思政课”素材,建设“大课堂”。着眼信息时代特点和学生学习需求,立足思政课育人目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放性、互动性、共享性的优势,充分挖掘地方优质资源中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多维育人资源整合和重构,把红色革命遗址、三线建设工厂旧址、乡村振兴示范村等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实现鲜活育人资源直接“搬”到校园,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扩充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突破教材资源的刻板性和有限性,增强教学资源鲜活性,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伟力。

  二是信息技术赋能思政教师队伍建设,构建多元主体的“大思政课”的讲授者,培育“大师资”。通过“校社政企”合作共建,形成思政课主讲教师与辅讲教师协同配合。遴选地方优秀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专家、行业先进模范、退伍老兵、学生骨干等为思政课“辅讲”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云连接,让辅讲教师能及时切入到真实课堂并配合思政课“主讲”教师,形成育人合力。一方面推动创新教学形式,“主讲+辅讲”教学组织形式,增强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打破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现状,有利于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有效性,使课堂呈现师生双主体形态,让思政课堂更具活力。另一方面优化师资结构,让学生真实感受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不同知识储备的兼职教师的教学风格,更直观感受社会、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让思政课堂更接“地气”。

  三是信息技术赋能教学载体建设,构建多样态教学载体,搭建“大平台”。打造多样态的教学载体,推动形成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虚拟课堂相互衔接的“大课堂”矩阵。建设网络精品课程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学生知识盲点,获取学习兴趣点,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与期待,打造优质精品示范课程和思政金课。建设数字思政教育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实训平台,如工匠精神VR博物馆、红色VR战役体验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突破传统课堂学习的空间局限,穿越到纪念馆、红色革命遗址、工厂等实现沉浸式体验。通过建设网络平台,推送学生社会实践作品包括照片、微视频、微电影等,用学生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以信息技术延伸理论课堂的空间,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我们要因势而新、顺势而为,统筹多方力量,坚持系统观念,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乘势而上用好信息技术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自觉自为推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全力以赴培养好强国伟业的生力军。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省广元市 邮编 628000)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教改项目《信息化条件下,基于“大思政课”理念的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ZJG2022-609)。

  姓名:董春华,出生年月:1988年3月,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四川广元,毕业院校:西南大学,毕业专业: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姓名:陈刚,出生年月:1983年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四川广安人,毕业院校:西华示范大学,毕业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历:学士,工作单位: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扫一扫关注 集团官方微信